东北一枝花 -张哈哈
0:00 / 0:00 (朗诵:琼花)
12
播放列表
   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
  • 0.25x
  • 0.5x
  • 0.75x
  • 1.0x
  • 1.25x
  • 1.5x
  • 2.0x
  • 列表循环
  • 随机播放
  • 单曲循环
  • 单曲播放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望海楼晚景·其二

苏轼 苏轼〔宋代〕

横风吹雨入楼斜,壮观应须好句夸。
雨过潮平江海碧,电光时掣紫金蛇。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大风吹打雨水斜着飘进望海楼,壮丽的景观应该用华美的辞句来夸赞。
风雨过后潮水平静江海碧澄,时时闪过的电光形成紫金般的龙蛇。

注释
时:时时。
掣:拉,拽。
紫金蛇:形容闪电的形状和色彩。

参考资料:完善

1、 陈迩冬·苏轼诗选·北京:人民文学出版社,1984

创作背景

  这组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(1072),当时苏轼被派往杭州担任州试的监试。院试余暇,苏轼得以到凤凰山上的望海楼闲坐,写下这五首诗,此诗为其中之一。

参考资料:完善

1、 缪钺 等·宋诗鉴赏辞典·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7

简析

  《望海楼晚景》是一首七言绝句。此诗首句用“横风”与“斜雨”两词,勾勒出一个风雨交加的画面;次句直抒胸臆,表达了对眼前景象的赞美之情;三句则将镜头转向雨后的江海;末句运用生动的比喻,将闪电比作紫金蛇。这首诗通过描绘雨电,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之情;同时,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也增添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。

赏析

  《望海楼晚景》共有五首,这是其中第二首。有人认为,苏轼诗中的“横风”、“壮观”(“观”在这里读第四声,不读第一声)两句,写得不够好。他既说“应须好句夸”,却不着一字,一转便转入“雨过潮平”了。那样就是大话说过,没有下文。

  这话虽说不无道理,但苏轼这样写,自是另有原因。第一,他是要写一组望海楼晚景的诗,眼下还不想腾出笔墨来专写忽来忽去的横风横雨。所以他只说“应须”,是留以有待的意思。第二,既然说得上“壮观”,就须有相应的笔墨着力描写,老把它放在“晚景”组诗中,是不太合适的,不好安排。

  苏轼写下这组诗后的第二年,他游览了有美堂,适逢暴雨,就立即写了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苏轼

苏轼

苏轼,(1037年1月8日-1101年8月24日)字子瞻、和仲,号铁冠道人、东坡居士,世称苏东坡、苏仙,汉族,眉州眉山(四川省眉山市)人,祖籍河北栾城,北宋著名文学家、书法家、画家,历史治水名人。与父苏洵、弟苏辙三人并称“三苏”。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,在诗、词、散文、书、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。文纵横恣肆;诗题材广阔,清新豪健,善用夸张比喻,独具风格,与黄庭坚并称“苏黄”;词开豪放一派,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,并称“苏辛”;散文著述宏富,豪放自如,与欧阳修并称“欧苏”,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。苏轼善书,“宋四家”之一;擅长文人画,尤擅墨竹、怪石、枯木等。与韩愈、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“千古文章四大家”。作品有《东坡七集》《东坡易传》《东坡乐府》《潇湘竹石图卷》《古木怪石图卷》等。 3785篇诗文  4820条名句

猜您喜欢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踏莎行·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

姜夔 姜夔〔宋代〕

燕燕轻盈,莺莺娇软,分明又向华胥见。夜长争得薄情知?春初早被相思染。
别后书辞,别时针线,离魂暗逐郎行远。淮南皓月冷千山,冥冥归去无人管。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生查子·元夕

欧阳修/朱淑真〔宋代〕

去年元夜时,花市灯如昼。
月上柳梢头,人约黄昏后。
今年元夜时,月与灯依旧。
不见去年人,泪湿春衫袖。(湿 一作:满)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郊行即事

程颢 程颢〔宋代〕

芳原绿野恣行时,春入遥山碧四围。
兴逐乱红穿柳巷,困临流水坐苔矶。
莫辞盏酒十分醉,只恐风花一片飞。(醉 一作:劝)
况是清明好天气,不妨游衍莫忘归。
2025 333诗词古文网 | 诗文 | 名句 | 作者 | 古籍 | 纠错